【www.cscchb.com--明星新闻】

根据已故作家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开播前被寄予了很大期望的电视剧,只是其播出后的收视成绩——考虑到它被习大大点过名的优等生身份——还是有些太“平凡”了。连续多天10名开外的收视排名(根据CSM50城数据)看着实在糟心,直到30集后,那些数字才终于开窍般温温吞吞地爬到了前列。
对于这个结果,该剧制片人、导演以及演员在对话八卦来了时,都齐刷刷地保持了镇定。导演毛卫宁表示自己早在接拍这部戏时就已经想到了这种收视落差,“《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严肃的作品,需要静下心来看,在如今的收视环境下,这就像在热闹的酒吧卖茶”。而一直是热播剧主角的演员佟丽娅也似乎对这个结果不太意外,“观众可能认为这太苦难了,所以会回避,他们可能更想在吃饭的时候看一点轻松简单的东西”。制片人李娜还幽默表示,“不能因为我们是名著就一定要让观众看,‘快点看,你要不看你就没文化哦’,我们不能这样,观众有选择的自由”。
作为播出方,北京卫视相关负责人接受八卦来了连线表示,这部剧从气质上与北京台的定位极为契合,但收视问题却也值得注意。除了“春节期间9天未播剧打乱了观众的收视习惯”“CBA的分流”之外,剧集本身也存在着降低收视的因素。
也许,我们在将收视情况与观众的审美境界以及口味心态相挂钩之前,确实应该先对剧作本身说道说道。
■小说为何“感动一代人”?
奋斗、逐梦激励了无数孙少平
在讲《平凡的世界》的收视情况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说说这个行为本身发生的原因:为什么《平凡的世界》收视低会让人这么震颤?这个问题其实不难回答,因为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只有《平凡的世界》在最广大的基层青年那里取得了口口传颂的席卷式胜利。至于它取得这个胜利的原因,相信任何一个读过小说的人都会这么告诉你:因为那里面有我的梦。
其实严格来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在学界并不占太高地位的作品,80年代“异端”频起的纯文学环境让这部语言简朴到有些粗陋的小说显得那么土气,可即便如此,书中所写的那种“不甘心”却燃沸了一代代怀揣着梦想、内心躁动不安、渴望和路遥一样走出“大山”的年轻人的青春热血。
有网友留言说,“时至今日孙少平这个人物都该是我们的一面镜子,他的理想,他的爱情,他的自尊,都是那么与众不同”。路遥让苦难与奋斗具有了崇高的意义,也让无数自卑的普通少年成为了精神上的贵族。逐梦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也理所应当地会被人们所期待。只是电视剧作为一个新的表达载体,却有可能在重新阐释中产生一个不完全同于期待之中的主题。
■小说电视剧为何“冰火两重天”?
1. 全景式农村变迁唱主角 个体奋斗成从属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开篇题词“献给怀揣梦想的平凡人”,但实际上这条曾牵动国人心神的逐梦线在正片中并不显得突出,反而以孙少安为核心的农村变迁成为叙事的主角。这似乎并不单纯是一个艺术层面的考量,而是创作者出于现实语境的有意诉求。
纵使毛卫宁导演承认自己当年读小说时也是对少平更有感触,“看到少安的就想翻过去”,可“少安这条线上有人与人、人与农村、人与宗族、农村与政策的关系,这些东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所以我们要把它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而不能像读小说那样只挑自己感兴趣的来看”。
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剧版《平凡的世界》追求的是全景式的大气象,更向着主旋律倾斜,无怪乎以以厚重人文首善大美为修身格律的北京卫视会冒着赔收视的风险收下它。这种改编方式其实也是对原著精神的延续,只不过个体奋斗的励志呐喊在大声部下弱了许多。许多网友调侃《平凡的世界》成了“乡村故事之孙少安传”,言下似乎也带着些不满足之意。
2. 冲突乏力,主流观众要换台
当《平凡的世界》确定以农村为讲述重心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个新问题,种地那点事儿,对如今的观众还有吸附力吗?
有些说法认为《平凡的世界》收视遇冷是因为题材过时,乍听是有点道理,可却会被同样表现农村故事且服化方面比《平凡的世界》还要土一个量级的《老农民》打脸。而在对比了一开篇就剑拔弩张且还带着点小农诙谐风的《老农民》后,较为舒缓的《平凡的世界》为什么会不温不火也就不言自明了。
八卦来了为此连线了剧评人李星文,他对这个现象分析道,“《平凡的世界》是用当时的传统手法,而《老农民》是用21世纪的当下手法,那些总能够挑动大众兴趣的戏剧桥段,既有虐心的情感戏,又有喜剧成分,观众爱看,还兼顾了主题的深刻,可《平凡的世界》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八卦来了在对话北京卫视时,他们也提到了《平凡的世界》“叙事节奏过慢”的问题。由此可看,题材永远不会过时,有的大概只是生不逢时的表现形式和观点。
主创们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看这片方拉来的一票戏不错还有偶像颜的演员就能想见其欲吸住观众的苦心。不过囿于原著气质,《平凡的世界》在戏剧冲突上却也无法做出过多突破,好不容易强化了些当下观众爱看的感情纠葛,但人家还没感受够这爱情的纯粹呢,原著党那面已经在网上怒不可遏了,“这还是隐忍的少安和温顺的润叶吗?”
3. 受众分流,我们都去网上看了
《平凡的世界》的主体受众没有有效地转化成电视受众,大概是其收视起色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网络数据测评中心Vlingkage统计,《平凡的世界》在开播5天后进入电视剧网络点击排行前10,说不上太耀眼,但对比其他同等收视的剧目却已高出太多。与此相呼应的还有微博、豆瓣、贴吧等阵地的讨论热度,而其参与者大都是已告别电视端接收方式的中青年一族。他们中的不少人就是当年原著的拥趸,因此关注剧版似乎也成了自然会去履行的仪式。这些人能真正将剧集作为艺术作品来观看(顺便找茬),而他们所发出的声音经过慢慢发酵,也许也会反作用于电视端的收视。
■名著改编有风险
双刃剑,玩不好,可就把自己割了
《平凡的世界》的收视问题,本质上所牵带的还是名著改编话题。成熟文学作品改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诱人的苹果,但真正能将其舒服地消化掉的大概也没有几人。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尤其是演员的选择首先就是一大难题,虽然这可以被片方转化成刺激观众新鲜感的先行卖点,可一旦操作失误,就可能出现一只小笼包砸了一群雕的毁童年恶果。
其次,作品内容与现实的可容性之间是否错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说的通俗点就是名著一定适合改编么?就像上文所说,《平凡的世界》去强情节化的行文方式并不符合当代主流电视观众的观看趣味,虽说挖掘原著故事与时代情感需要的契合点也许是一个保险的方式,但这样处理往往又可能会因小失大,反落下不尊重原著的口实。
除了整体上的取舍,名著改编任何细节之处的“差错”,都可能激起观众的抵触情绪。譬如当年新版的《红楼梦》,仅造型一项就吓退了多少潜在红迷。此次《平凡的世界》又因为旁白过多惹起了观众不满。
导演毛卫宁在对话八卦来了时说,旁白其实并不影响作品本身,并且可以让人们去感知原著文字的魅力,没准还可以唤起对当年听广播的记忆(《平凡的世界》最初问世时,很多人都是通过李野牧的广播知道的这部作品)。但这十足诚意的用心,却显然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买账,“旁白这么死板,影像的表现力在哪呢!”
本文来源:http://www.cscchb.com/mxxw/256.html